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媒體聚焦

【工人日報】“山海情”里走出筑路郎

2021年07月08日    來源: 三公司     點擊量:

  2020年12月3日23時30分,云南玉楚高速公路舊寨隧道正加緊施工,突然有個聲音聲嘶力竭地呼喊:“快撤!隧道要塌方了……”

  僅僅10多分鐘,16名工人和價值360多萬元的機械設備安全撤離后,轟隆一聲巨響,整個掌子面被掩埋。事后測算,因地質突變,此次坍塌長度達38米,塌方量5000立方米以上。

  預感危險并果斷疾呼的就是姜春平,這次化險為夷讓工友們見識了姜春平的“英雄本色”。

  近日,中鐵七局三公司玉楚高速項目副總工、舊寨隧道負責人姜春平被授予“中國中鐵優秀共產黨員”“中國中鐵安全生產先進個人”榮譽稱號。

  走出貧窮,知識改變命運

  寧夏固原,曾被聯合國評價為“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”。熱播劇《山海情》講述的就是這里從“貧困樣本”變成“脫貧樣本”的故事。

  “家鄉移民搬遷后,不少人搬到了閩寧鎮,政府補貼蓋了新房。公路修到了門口,裝了路燈,通了自來水、互聯網……”姜春平笑著說,《山海情》里的劇情就是家鄉變化的真實寫照。

  正是那段努力走出貧苦的經歷,練就了姜春平堅韌不拔的品質。

  1987年5月,姜春平出生在固原市隆德縣小山村的一間土坯房里,父母目不識丁,終日在土里刨食,只能勉強維持溫飽。

  去縣城上高中前,家里吃水都是從幾里外的山坳里打。一到旱季,等一瓢水滲出要十幾分鐘,打滿一桶得兩三個小時。

  “我一定要走出去!”姜春平產生了強烈的改變命運的信念。這之后,他在煤油燈下發奮苦讀,終于在2008年考取了哈爾濱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道工程專業。

  上大學前的暑假,他來到500公里外的白芨溝煤礦打工,1個月后當他將挖煤掙來的1200元遞到父親手上時,已然是一個真正的“男子漢”了。

  大學生涯,姜春平白天苦讀,晚上去餐館端盤子,掙出每天20元的生活費。

  “同學,你對我們單位野外工作的性質了解吧?能接受嗎?”“了解!我完全能接受!”在校園招聘會上,姜春平堅定地回答招聘人員。

  走上工地,錨定人生目標

  進入三公司后,姜春平在四川巴達鐵路施工現場,短時間內就可以獨立完成多項工作,最終成為公司優秀見習生,提前半年定職并被破格提升為技術部長。同時,他還被委任以測量主管、工經部長、瓦斯檢測員,成為“多面手”。

  在新疆明哈高速,晝夜溫差大,材料熱脹冷縮,前一天做好的路面,經常第二天就在接茬處隆起10多厘米。為攻克這個難題,姜春平白天帶領同事在100多攝氏度的瀝青砼料炙烤下測量,晚上在試驗室反復試驗。最終他們找到了解決方案:在攤鋪前先用切割機將接茬處切齊,并每隔200米做一道橫向切縫后灌入瀝青。這一方法也成為公司之后在高溫差地區施工的標準操作。

  “工地很苦,但我從沒想過轉行,就像小時候讀書苦,我從沒想過輟學。”他說正是這份工作,他才能用雙手為家人創造幸福,這就是他堅定信念跋涉“筑路人生”的力量源泉。

  走進隧道,專注成就事業

  “舊寨隧道區域主要是破碎的板巖和泥巖,自穩性就差,又處于富水帶,洞內涌水容易引起圍巖崩塌……”平時不善言談的姜春平,一談起施工就滔滔不絕。

  為了方便隨時進隧道,姜春平把宿舍搬到了隧道口的工區,和工人們同吃同住。他每時每刻都在看圖紙、查資料、記筆記,現場有幾根柱子、幾道彎,工程的重點、難點在哪里,都清晰地印到了他的腦子里,同事們稱他是“活圖紙”。

  每天最少兩次的現場巡查風雨無阻,在現場不厭其煩地講注意事項、技術標準,他還將梳理的技術細節編制成《隧道施工現場卡控要點》發到每個人手上。10多年來,他記錄的各類技術、管理、心得筆記有20多本。豐富的經驗,讓姜春平有了隨時發現隱患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
  也正是對施工安全技術深刻掌握、對現場情況了如指掌,以及精準研判加上極端負責的態度,讓他在關鍵時刻化身“超級英雄”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集團公司黨委宣傳部編發)

91成人短视频_91成人视频网站_91成年抖音app